宋代名臣包拯,在肇慶任端州知郡事3年,為官清廉,大辦實事,造福端州。當時居民因長年飲用不潔凈的水,瘟疫、疾病時有發(fā)生.包拯發(fā)動群眾在城區(qū)開挖水井七口,居民感激包公將這七口水井稱為包公井。肇慶的水井到了清末民初已數(shù)不勝數(shù),基本上所有街巷都有飲用水井.由于包公井年代久遠,七口井在何處,卻鮮為人知.
線路分類: [城市風光]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廣東省 肇慶市
本站推薦:
包公井
來歷
宋代名臣包拯,在肇慶任端州知郡事3年,為官清廉,大辦實事,造福端州。當時居民因長年飲用不潔凈的水,瘟疫、疾病時有發(fā)生.包拯發(fā)動群眾在城區(qū)開挖水井七口,居民感激包公將這七口水井稱為包公井。肇慶的水井到了清末民初已數(shù)不勝數(shù),基本上所有街巷都有飲用水井.由于包公井年代久遠,七口井在何處,卻鮮為人知.據(jù)元末明初郡人董源《義井記》云:相傳郡城包公所鑿之井有七:一在府治內(nèi).在府治西岳廟旁則第二井也.在縣學前街南,俗稱義井,則第三井也.其四是分司巷口.其五在廣濟倉右.其六在北門之左.其七在主帥堂前。
記載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 肇慶七井》記載:包孝肅為端州守,嘗穿七井。城以內(nèi)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其在西門外者,曰龍鼎岡井,民居環(huán)抱,清源滑甘,為七井之最。此郡城來脈,山川之秀所發(fā)也。大丹幽溪邃澗之水,飲之消人肌體,非佳泉。佳泉多在通都大路之側(cè),土肉和平,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而巽風疏潔,乃為萬灶所需,食之無疾。孝肅此舉,端之人至今受福,大矣哉。君子為政,能養(yǎng)斯民于千載,用之不窮。不過一井之為功,亦何所憚而不為乎?!兑住吩?君子以勞民勸相",言鑿井之不可緩也。江城婦女,冒風雨出汲,在在皆然?;葜莩侵幸酂o井,民皆汲東江以飲,堪輿家謂惠稱鵝城,乃飛鵝之地,不可穿井以傷鵝背,致人民不安,此甚妄也。然惠州府與歸善縣城地皆咸,不可以井,僅郡廨有一井,可汲而飲云。
現(xiàn)狀
肇慶七井中,影響最大的水井有三:其一,府治內(nèi).即今麗譙樓背后第一人民醫(yī)院內(nèi)(麗譙樓元末明初均為肇慶府衙所在地),該井相傳為包公鎖妖井,有“包捉陸放馬成湖”的傳說,可惜解放初已填平了。其二:龍頂崗井(今稱大井頭),附近原有西岳廟一座。現(xiàn)該井水源充足,可以飲用。井呈圓筒形,以弧形花崗石砌井壁,井欄為石灰石,欄口內(nèi)壁有近二十條深深的繩痕。看來井壁是清代時重新砌筑的,而石灰石井欄則為原物。其三:在今米倉巷,即原包拯儲糧備荒的豐濟倉所在地(元代改名廣濟倉)。該井井欄早毀,井水無人飲用。
景點
包公井現(xiàn)僅存兩口。當時為了解決當?shù)匕傩盏某运y問題,包公帶領百姓先后打了七眼狀如七星的水井,被后人親切地稱為“包公井”,目前城區(qū)尚存兩口,在全國唯這里所獨有。端州城西的龍頂崗西麓三聯(lián)巷的一口是其中之一。為了保護這口井,當?shù)厝罕娫诰車銎鹆舜u墻,上了鐵門,加鎖保護,里面有10平方米大小。直到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初,井里的水依然可以飲用,清甜可口。該井呈桶圓形,以弧形花崗巖石砌井壁,井深6.20米,內(nèi)徑1.40米,井口0.75米。井欄為石灰?guī)r造,高0.35米,欄口布滿道道深繩痕,最深的幾道足有6厘米深,記載著近千年的歷史滄桑和后代百姓“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深感激之情。據(jù)悉,這口包公井水量最大,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保存最完整,水質(zhì)也最為甘洌,俗稱大井頭古井,前不久被列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龍頂崗包公井也曾一度被湮沒,后又清理恢復。后來,周圍的人們都用上了方便的自來水,來取水的人少了。而肇慶現(xiàn)存的一口包公井位于城區(qū)米倉巷內(nèi),井口有1米多寬,上面用兩塊石板蓋著,而其它五口井已先后被填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