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薯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清冷臺,是紀念明朝萬歷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龍和福建巡撫金學曾而建的。郭沫若曾頌揚陳振龍“此功勛當?shù)帽壬褶r(nóng)”。先薯亭下有一條小路,兩石夾峙于路兩邊,叫“天門”。先薯亭下天門中的一塊夾石極似鯨魚,稱“鯨魚石”.過天門巖壁上有清代畫家廣陵禹隸書“飲嵐”。明朝初年在這里種植“長頸鹿榕”,如今盤石而生,根粗葉茂,酷似長頸鹿翹首南天。
線路分類: [宮殿樓閣]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福建省 福州市
本站推薦:
先薯亭
先薯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清冷臺,是紀念明朝萬歷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龍和福建巡撫金學曾而建的。郭沫若曾頌揚陳振龍“此功勛當?shù)帽壬褶r(nóng)”。
先薯亭下有一條小路,兩石夾峙于路兩邊,叫“天門”。先薯亭下天門中的一塊夾石極似鯨魚,稱“鯨魚石”.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過天門巖壁上有清代畫家廣陵禹隸書“飲嵐”。明朝初年在這里種植“長頸鹿榕”,如今盤石而生,根粗葉茂,酷似長頸鹿翹首南天。
清代,金薯種植推廣到全國各地。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為紀念。
人物
陳振龍(約1543~1619年),長樂縣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鄉(xiāng)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jīng)商。振龍見當?shù)胤N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便不顧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培植。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閩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龍讓其子陳經(jīng)綸向巡撫金學曾呈報呂宋種植朱薯之利。金學曾令其覓地試種。振龍父子即依照土人傳授種植之法,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
4個月后,朱薯子母鉤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可以充饑。金學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金在陳經(jīng)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chǔ)上,寫成中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閩人感念金學曾之功,將朱薯改名金薯,又因來自“番國”,俗稱番薯。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報功祠,專祀金學曾和陳振龍。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又撰《金薯傳習錄》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