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十三巷
八坊十三巷是國家AAAA級景區(qū),位于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首府臨夏市。臨夏古稱河州,知道河州的人,還會知道臨夏市內的回民又稱“八坊人”?!鞍朔弧焙汀昂又荨蓖瑫r成為了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便是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qū)。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它融合了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集民族特色、休閑旅游、綠色生態(tài)、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xiàn)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民族建筑藝術“大觀園”。
中文名稱八坊十三巷外文名稱BA FANG SHI SAN HANG地理位置甘肅臨夏市氣候類型溫帶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開放時間24h景點級別AAAA著名景點八坊民俗館、老王寺、北寺影壁、紅水河、河州茶馬司、河州書院。
發(fā)展歷史
早在唐朝就有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國商人和宗教人士在八坊一帶來往經商、傳教和定居,逐步修建了伊斯蘭教的八座清真寺及其教坊,形成了一個“圍寺而居、圍坊而商”穆斯林聚居區(qū),因此得名“八坊”,含有“教坊”和“番坊”之意。據史載,從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南關清真大寺。到清初,在南關內外,先后建立了八個清真寺,便有了“八坊”(者麻提)之說,清朝后期雖然清真寺增多至十幾座,但是習慣上人們將這片地方還以八坊相稱,八坊這一名稱的確有了幾百年歷史。最早的八坊具體地點在臨夏市南門廣場紅水河以南,三道橋以北,東自上二社以西,西至西巷以東的這片回民聚居區(qū)。以后的八坊擴大到小西關一帶,南關、前河沿、大小西關等。
主要景點
1、八坊民俗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稱“大公館”,位于大旮巷80號,原為馬占鰲之孫、馬安良之子馬廷勷,人稱“三少軍”的私邸。至1928年,大公館形成了占地十分寬闊的三進或四進式四合院。內中,正院四座,院中套院,院院相通,亭臺樓閣,曲徑回廊。正院之外,尚有占地寬廣的后院、南院、車院、花園及庫房,與正院相連。后院儲存軍用品,南院為車馬院,整個建筑群四周均有高大圍墻及哨樓,兼具軍事防御功能。建筑仿造北京四合院形制,融入回族磚雕、漢族木雕、藏族彩繪等眾多地方特色建筑文化,代表了臨夏地區(qū)建筑極致水平?!按蠊^”幾經戰(zhàn)火和人為損毀,現(xiàn)僅存三少君府部分建筑,不足原有建筑十分之一。2012年,市委、市政府啟動實施大旮巷80號院落的修繕保護工程,在保護修繕80號民居主體建筑的前提下,對院內違規(guī)搭建的建筑進行拆除,將院內的19戶住戶統(tǒng)一安置到廉租房內。通過修繕后的80號大院其建筑主要由包括正房(北房)、東西耳樓、東西廂房、廳堂、游廊、花園構成。整體裝飾為磚雕和木雕,青磚的古樸典雅,木雕的雍容華貴,象征著回漢文化的相互融合與和諧統(tǒng)一。
2、八坊人物故事館:位于大旮巷65號,展現(xiàn)了八坊歷代以來的著名人物。
3、八坊手工藝館:位于大旮巷64號,展示了河州古老的銅器、磚雕、木雕、蛋雕、雕刻葫蘆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4、紅水河:自西向東流經臨夏市,也從八坊十三巷穿流而過,是景區(qū)的風景河。河水清澈見底,水中荷花爭奇斗艷,加之數座噴泉美麗綻放,亭臺樓榭,甚是愜意。
5、東宮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景區(qū),位于前河沿路,占地面積50多畝。呈“田”字型,是集西洋和中華傳統(tǒng)于一身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始建于1938年,是原國民黨四十集團軍副司令,柴達木屯墾督辦馬步青的公館。東北主院內,七間磚木結構建筑坐北朝南,兩角修有轉角二層四間式木樓。東西廂房和對廳均為攢金大七架梁抱屋五間。東南院為觀花樓,周圍回廊小巧玲瓏,新穎別致。西南和西北均為四合院式格局。四座院落毗鄰處,有天井一處,其正北為三開屏式大影壁,上雕《江山圖》一幅。東北、西北兩邊角門,有插著牡丹的磚雕寶瓶一對。各院甬道、看墻、影壁、廊心墻都是磨磚對縫磚雕鑲嵌而成。東宮館磚雕藝術容納、匯集了河州雕刻藝術之精華,堪稱磚雕作品的“大觀園”。
6、新西路是集伊斯蘭特色展示、民族特色產品經營、民族風情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特色街區(qū),老華寺、新華寺、鐵家寺、前河沿寺都坐落于這條路上。
八坊十三巷
7、紅園:國家AA級景區(qū),原是紅水河畔的草樹灘,1958年開辟為園林,園內建筑以小巧玲瓏的江南園林風格和高大恢宏的臨夏地方民族建筑特色相結合,樓閣設計精巧、造型別致,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技藝精湛,飲譽西北。它把漢族的木刻,回族的磚雕和藏族的彩繪巧妙的融為一體,整體建筑錯落有致、古樸典雅。廳堂軒館、樓閣回廊,亭臺水榭、墻垣照壁,各具特色。紫斑牡丹,百年古樁盆景更是響譽省內外,是臨夏州唯一錄入“中國旅游名勝大辭典”的公園,現(xiàn)為國家AA級景點,是一處以古典建筑、花木盆景和水景為主體的庭園式公園。明末清初年間建筑“牌坊門”,民國初年建筑“鳳凌閣”自58年以后陸續(xù)于園內,是臨夏古典建筑群中的珍品。
8、紅園廣場:紅園廣場占地面積約43畝,分為四個區(qū),西北為集會區(qū),包括磚雕文化壁和漢白玉浮雕;西南為景觀區(qū),包括音樂噴泉、水幕電影和廣場主雕塑;東北為健身區(qū);東南為幼兒活動區(qū)。正北方為集古典建筑藝術和園林藝術為一體的旅游休閑區(qū)。
9、拱北群:地處八坊十三巷北端,紅園廣場北側,有大拱北、國拱北等四五座拱北。八坊十三巷與紅水河、新西路、紅園、拱北群等景點有效對接、融為一體,組成了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生態(tài)景觀。
1、老王寺(老王清真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王寺街。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清乾隆年間曾擴建,1928年被國民軍焚毀,1933年由寺坊穆斯林捐資重建。禮拜大殿為中國傳統(tǒng)宮殿式,邦克樓為木質四層塔式樓,飛檐六出,建造精美,為當時建筑精粹,曾是格迪目派的經堂教育中心。1968年被拆除。1980年由寺坊穆斯林捐資再建,1984年10月竣工?,F(xiàn)寺仍保持原寺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之風格,大殿為中國宮殿式,分前殿、正殿和后殿,3殿有機地聯(lián)為一體,飛檐翹角,挺立高聳。殿頂呈歇山形,殿內雕梁畫棟,有水泥仿磚雕刻,左為《原教篇》,右為《贊圣篇》,選自清代伊斯蘭學者劉智《天方典禮》。邦克樓為五層六角木質塔式樓,彩飾華麗,為甘肅清真寺中最為高大雄偉的邦克樓。另設有水房、講經堂、辦公室、住宅、食堂等設施。
2、南關大寺(臨夏南關清真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解放路。始建于元末。初建時因建在幾棵古松樹樁上,故亦稱“連根柱古寺”。明洪武年間曾擴建,清乾隆年間再次大規(guī)模擴建,時禮拜大殿結構精巧,遍飾磚木雕作,形似“一只船”。1928年被焚毀。1933年由穆斯林鄉(xiāng)紳馬麟捐資重修,采用中國傳統(tǒng)宮殿式木結構形制,宏偉壯麗。該寺曾是伊赫瓦尼派經堂教育中心,培養(yǎng)了大批阿訇。1968年被拆除,1982年重建,全寺占地面積6530平方米,建筑面積5228.44平方米。現(xiàn)寺采用中國現(xiàn)代建筑與阿拉伯傳統(tǒng)建筑相互融合型制。禮拜大殿坐西向東,奠基于地下室之上,殿堂系鋼木結構的宮殿式建筑,高脊飛檐,雕梁畫棟,闊大宏偉,面積2160平方米,可容納2000多人同時禮拜。殿前庭設10根直徑約0.8米的水泥圓柱,正門及左右兩側鑲嵌各11平方米對稱的磚雕,左側磚雕上鐫刻“初建于元朝連根柱古寺”。殿頂為邦克樓,設3個六角圓頂塔,呈平面三角形配置,居前兩個較小,高15.75米,居后座中一個較大,高26.8米,樓門飾有《古蘭經》古體經文浮雕。3個圓頂頂端皆飾新月標志,夜間光芒四射,與藍天星月交相輝映,甚為壯觀。另有講經堂、水房、辦公室、宿舍等設施,均為現(xiàn)代中式建筑。
3、北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巷,因地得名。該寺始建于明末,到清朝康乾盛世,歷經多朝修繕,日臻宏偉。氣勢不凡的北寺影壁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康乾盛世僅存的遺物,也是盛世最好的印證。北寺門前“龍鳳呈祥”浮雕影壁,通體影壁長12.3米,高6.6米,厚0.8——1.0米,全部青磚壘徹,墻體歷久彌堅,磚縫致密緊湊,中雕“墨龍三顯”,左右兩邊為“丹鳳朝陽”和“彩鳳昭月”,寓意“龍鳳呈祥”,刀工精湛,栩栩如生,堪稱河州磚雕鼎盛時期的藝術精品,是現(xiàn)存于臨夏市的極其珍貴的文物。
4、前河沿寺(前河沿清真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新西路,始建于清代,1928年被毀,重建后于1968年再次被拆除。1980年再度新建時改址改名,由寺坊穆斯林集資修建。該寺系仿照新加坡棉蘭清真寺的建筑形制而建,并融合了中國現(xiàn)代建筑風格。全寺色調簡潔明快,以純白和淡綠為主,無華麗彩飾和繁雜雕作。設有2層教學樓,并專設婦女經文學校,另設有大、小凈室、住房及辦公室等。禮拜大殿分前殿和正殿兩大部分,占地面積552平方米,前殿兩側有兩座四層對稱型鋼混建造圓頂邦克樓。
5、老華寺(臨夏老華寺):位于新西路和華寺街路口,始建于1368年,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四十年(1775)擴建。1928年被國民軍趙席聘縱兵焚毀,1930年由馬鴻逵出資重建。為殿宇式建筑風格。院落數進,遍施磚木雕作,彩飾華麗。寺前設木質曲拱小橋,稱“水過涼亭”。樹木林立,幽雅別致。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1981年由教眾集資重建,1982年禮拜大殿等主體工程竣工。因建筑面積不足,2004年由教眾集資重建,現(xiàn)寺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大殿面積5500平方米,總高度48.8米,共四層,可同時容納5000人禮拜,采用了阿拉伯式建筑風格,建造精巧,裝飾華麗。為甘肅省規(guī)模較大、歷史久遠的清真寺之一。
6、城角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巷口東北部,細巷西北部,屬“格底目”教派,俗稱“老教”。是臨夏州較大的清真寺之一,也是臨夏市八坊十二寺之列。因地處小西關路,又稱小西關清真寺,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約1465年—1487年間),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當時建有禮拜大殿、喚禮樓、凈水堂、住房等建筑物。禮拜大殿為磚木結構飛檐翹角中國古典“五轉七”式建筑,喚禮樓為二層四角亭式,均為磚木結構。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民國17年(1928年),毀于兵燹(xian)。1930年信教群眾捐資依樣復建。大殿仍為磚木結構飛檐翹角中國古典“五轉七”式建筑,喚禮樓為木制結構,雕梁畫棟、斗拱架彩、規(guī)模宏大,正門為“三開旋式”,建筑藝術上稱之為“二仙盤道”。1944—1946年再次重建喚禮樓,為木制結構五層六角飛檐翹角式建筑,賦有雕梁畫棟,彩飾豐富華麗,遍布磚木雕作。建有供人上下的兩面樓梯稱“二郎擔山“,壯觀宏偉,雋秀挺拔。 歷經多年的不斷修葺和擴建,規(guī)模宏大,建筑雄偉華麗更勝前時。成三進院落:禮拜殿院、學房院、后院,占地3100平方米。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重建后的禮拜大殿為中國古典式“五轉七”式建筑,由前卷、正殿兩部分組成,均為磚木結構。禮拜大殿正南方建有五層六面飛檐翹角式喚禮樓,底層為正門,樓身高達27米,臨街矗立,雋秀玲瓏,高聳輕巧。
大拱北
7、大拱北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毗鄰紅園,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是伊斯蘭教嘎迪忍耶大拱北門宦始傳人祁靜一(公元1656--1719)的墓廬所在地,祁靜一墓廬稱“永久之亭”,為中國伊斯蘭教嘎德忍耶三大圣地之一。主要建筑有三層八卦墓廬和清真寺、牌坊、影壁、經堂院、碑廳、井廳、客廳、靜室、花園等,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形成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古建筑群成為河州名勝之一。民國十七年(1928年)毀于兵燹,1932年由當家人王永貞、馬永觀主持開始修復,按原有規(guī)模,重建磚木結構三層八卦墓廬、清真寺、花廳、客廳以及經堂室、學校等五院1958年被關閉,“文革”中墓廬被拆毀,清真寺等其他建筑被機關占用,后改作紅園。1981年恢復宗教活動被占用的清真寺等建筑,交付拱北后重建了三層八卦墓廬、牌坊式墓廬照壁和一字亭牌坊式大門、“一棵印式”便門、“舒海達依”(意為殉道者之陵園)廳等建筑,恢復了昔日肅穆壯觀雄偉。重建后的墓廬一層為精巧磚雕,二、三層為飛檐翹角,亭頂為鎦金寶瓶摩云,與日爭輝前有五間誦經殿,整個建筑雕梁畫棟,錯落有致,甚為壯觀。拱北內磚雕林立,雕刻內容豐富,形象逼真,刀法細膩,令觀賞者嘆為觀止,堪稱臨夏磚雕藝術寶庫中的瑰寶?,F(xiàn)該拱北總占地面積約1458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600平方米。
8、國拱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毗鄰大拱北,屬伊斯蘭教蘇菲派噶德忍耶門宦,是陳一明(公元1646——1718,道號穆罕默德·胡塞尼)的墓廬所在地。陳一明一生虔敬功修,博學多智,參悟真機,會面賢達,論道于麥加、麥地那、敘利亞、埃及、伊朗、伊拉克等國,回歸祖國后,云游大江南北,普渡迷津。據說曾三次治愈康熙帝危疾,甚受皇帝尊崇,遂賜名陳保國,并賜官職、金銀財寶及食邑方圓百里,被陳氏婉言謝絕。陳一明隱光后,給康熙帝托夢三次,帝預知陳氏隱光,甚為悲慟,派特使查看屬實。遂降旨敕建與河州城九里三相等陵園,御立石碑,并賜名“陳保國”。命河州地方官為先賢建造墓廬,廬頂為覆鍋形狀,鍋周圍制小城堞計九十有三。城示意陳姓,鍋示意國,以音取意,取陳一明保護國家之意,教眾稱其為“國拱北”。
八坊十三巷中還有鐵家寺、大祁寺、新王寺、新華寺、西寺等著名清真寺。
景點特色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qū),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街巷結構最早形成于清初,具有臨夏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特征。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各式清真寺融中國古典建筑風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于一體,莊嚴肅穆,秀麗壯觀?,F(xiàn)存穆斯林居住的院落、清真寺等建筑氣勢宏偉,有裙樓、閣樓、磚雕、木刻等特色工藝。臨夏八坊的古建筑是回族前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和資源,對這一特有的地方優(yōu)勢和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承前繼后,揚長避短,不但可以挖掘其價值和潛力還能更好地弘揚特色文化。
八坊民居多以四面合圍、對稱封閉式的小型四合院為特征。這種四合院有大有小,依據主人家的經濟實力而定,而且大都講究中國傳統(tǒng)的建房方位--坐北朝南,修有三間堂屋(上房、正房),兩側各修有耳房,院子的東西兩側分別建有廂房三間,實際上是一明兩暗,中為陽,兩旁為陰,也有修南房的。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在房屋建筑中講究對稱、均衡格局。一般百姓居民多居住小獨院,有四合、三合、二合式的,只有少數富裕人家還建有偏院、車馬院或一進數院式的,猶如一幅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在人們眼中漸次展開,置身其中,細細欣賞,方能領略其中清雅韻致。
八坊十三巷匯聚了名揚天下的臨夏美食,游客可盡情品味。主要特色美食有:河州包子、東鄉(xiāng)手抓、筒子肉、發(fā)子面腸、釀皮子、涼粉、甜麥子、白斬雞、油香、馓子、果果、鍋盔、老炒面、炮仗面、牛肉面、攪團、散飯、東鄉(xiāng)土豆片、糖瓜、三炮臺。
所獲榮譽
國家AAAA級景區(qū)、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臨夏城市名片、省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中國伊斯蘭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
山東·江北水城 運河故都·聊城
aitianyou.cn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點 聊城特產 聊城導游 聊城機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車 聊城會議 聊城特價機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級導游 全國優(yōu)秀導游員 聊城旅游網 江北水城旅游網 聊城職業(yè)技術學院旅游實踐基地 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